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土木类教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2000年开始招收建筑类专业学生,2010年成立建筑工程系。2014年初全校进行院系调整,组建成立建筑工程学院。2020年,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升格为党委,成立建筑工程学院纪委,召开了建筑工程学院第一次党代会。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42人,教职工118人,其中教授(含教授级高工)10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29人,博士65人,“双师双能型”教师46人。师资队伍中,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水利职教名师、浙江省“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浙江省劳模、省优秀教师、省专业带头人、省水利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省高等学校本科教指委土木建筑和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荣誉的教师10余人,30余人持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教研室、工程造价教研室、工程管理教研室、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教研室、智能建造教研室、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教研室、市政工程技术教研室、力学教研室等8个教学单位;智慧防灾与城市安全研究院、水工程遗产研究院、换热与节能研究所、滨海软弱土与环境土工研究所、地质环境与绿色建造研究所、绿色施工研究所、应用地质与地球物理前沿研究所等7个研究机构。开设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智能建造、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6个本科专业,市政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2个专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为浙江省一流专业、省“十三五”特色专业、完成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工程造价专业为浙江省一流专业;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土木工程学科为浙江省“十四五”一流学科(B类)。学院党委被评为浙江省党建标杆院系,基层党支部中,有全国党建样板支部1个,省级“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省级“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校级党建样板支部2个,共青团中央“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1支。
学院坚持教书育人中心工作,围绕“课堂教学创新”与“课程思政”两大主题,建设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14门,获得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立项国家级规划教材1本,立项省新形态教材5部。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20余部,申报国家级教材奖1项,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获批省级工法、标准等20余部,获批立项2部工信部行业标准,编写水利部行业标准1项。
学院锚定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土木工程、换热节能、地质环境、工程防灾与水工遗产保护等多个前沿科研赛道,构建“1省级科研平台 + 1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教育基地 + 7大院级研究所”的协同创新矩阵。学院拥有高水平的实验实训中心,现有实验室总面积4436平方米,设备总数2000余台(件),总资产值2000余万元。核心实验室有道路桥梁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实验室、数字建造与管理实验室、结构实验室、工程创新实验室、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和装饰工程实验室,下设道路桥梁仿真室、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多功能空气调节室、钢筋混凝土结构实验室、BIM技术应用综合实验实、建筑与环境创新实验室、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室、装饰施工室等25个实验分室。实验实训中心拥有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工程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多功能空气调节室、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结构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为省级财政资助实验室,另有双林环境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
学院注重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立德铸魂、精准赋能,培养堪当重任时代新人,构建并实施“全程能力培养与测评认证”方案,以“四大能力”平台为载体,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近年来,以青筑卓越计划、鲁班创新实践班等为载体,学生获得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浙江省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等省级以上竞赛奖近200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00余项。毕业生考研录取率15%左右,学院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5%以上,不少毕业生已经成长为所在单位业务或技术骨干,部分毕业生还创办了公司。
目前,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全院师生正同心同德,以探索真理、追求卓越的精神,以把握发展机遇、锚定目标定位、深化教育改革、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路,精心培育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2025年10月更新)